2013年7月3日

[隨筆] 多為對方想一點,可以少一點紛爭

這篇是 "抱怨,是現在人類的本能" 的後續
很久之前就說要寫這篇,結果現在才動手(汗)
這篇主要是要來說一下我對當時一些事情處理上的想法。有些事情的問題點並非正確或不正確,而是在於這樣的處理方式給當事人或者是旁人的觀感如何。當然你可以不管這些,依你認為正確的方式處理就好,遺憾的是,只要會牽扯到其他人,這就會是要考慮的問題。問題本身也許並不複雜,但是只要牽涉到人與人之間,所有問題都可以變的非常複雜。




回顧一下當時的情況:
助教 A 看到了學生 B 在噗浪上對於課程 C 的抱怨,然後將該則訊息 PO 到 FB 並紓發自己的感想,但是 B 非常不滿 A 把它的動態就這樣 PO 到 FB 上。雖然訊息本身是公開的,但是由於 A 的身分是助教,而且 A 的 FB 有加老師為好友,因此這件事對 B 本身造成了相當大的心理壓力。

對於以上的事件的評論有兩種:
1. A 的做法沒有問題,況且那則噗本來就是公開的
2. A 的做法很不好,有公開批鬥的嫌疑
以我的想法來說,兩者都對,也都錯,原因很簡單,兩方看的面相完全不同。於理上,第一個評論是對的,在網路上的公開發言以連結的方式被轉貼並加以評論,而且也不是什麼漫罵詆毀當事人的評論,我想不出法律上哪裡有問題。但這次事件的問題並非在此,問題在於 A 的身份:A 是一個課程助教,今天看到了 B 對於課程本身的抱怨,結果將這個訊息以等同於具名的方式將之轉貼,並且說明了自己的看法,以一個權利完全不對等的情況下,這種行為會對 B 造成莫大的心理壓力,因為這會給人一種在位者無法忍受下位者的反抗而加以公開批判的感覺。所以於情上,我是同情 B 的處境,因為我相信他原本只是想要分享這個心情給噗浪上的好友看而已,沒想到被助教看到,還被轉貼到連老師都知道,甚至可以連是誰講的都查的出來。

一件事情有很多種不同的處理方式,以這個事件來說,我相信稍微留意一下,這個衝突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做法很簡單,從直接轉貼連結的方式改為以匿名的方式轉述看到的東西。這一點點的小改變雖然對於問題的本質上毫無差別,因為助教依然是看到了,老師最後也確實可以從助教那裡問到詳細情況,但給人的感覺卻是完全不同的。而且確實,每個人本來就要對自己在網路上的公開發言負責,只是說不同的身分會有不同的權利與義務,也因此相同的發言可以有截然不同的感受。舉例來說,今天做這件事的是一個與課程完全無關的人的話,也不會讓人有這種公開批判的感覺。

很多時候,多為對方設想一點,可以減少不必要的衝突,或者是讓事情的進行更加的順利,這關乎的是人與人之間互動的問題,更何況現實上很多的問題是來自於這一方面,多加注意這點可以有相當大的差異。只是當然,也沒有必要為了他人而委屈自己就是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