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FB 上看到朱家安 (哲學哲學雞蛋糕的作者,最近有上去臺灣吧介紹哲學的那位) 的這篇詢問文時,想到了剛開始寫論文的一些事情,當時也被老闆告誡過跟這篇文章想問的事情有關的原則。
我相信其實不只哲學論文,一般學界的論文都會為了要求精準而簡潔而使用了大量的符號去避免冗餘的文字還有錯誤的解讀,因為自然語言很常出現同樣的一個句子可以有 2 種以上的解讀方式。像那篇文章中的 A1、B1 就用了一些代號去代表一個特定的事件、情境等等的現像。相較於 A2、B2 來說,因為可以大量減少文字中所需要的代名詞,而且因為符號所代表的事情是固定的,因此可以減少讀者在解讀上的困擾。比方說,如果文章的某個段落提到 "該事件"、"此方法" ... 等等之類的用詞時,讀者通常必須要能緊緊的跟住文章的脈絡才能正確的理解這些名詞在指涉哪些內容;相對的,姪皆使用代號的話就沒有這個問題,比方說我上面的 A1、A2 只要有看到原文的都會知道我在指甚麼。
當然,依照情境優點也是會變成缺點的:當今天代號過多時,一般人會難以將大量的代號與其所代表的意義迅速的連結,因此下場就會變成讀者會需要常常翻閱每個代號的意義,反而增添閱讀上的困擾與意願。我想應該沒有人喜歡閱讀文章時還需要常常往回翻每個代號的用意吧?就我自己的想法,適量的使用代號有助於理解文章的內容,當然何謂適量就是另一個問題了。我的看法是當作者自己本身都必須往回翻翻看有多少代號然後哪些是甚麼含義時就是個警訊了。另一個可以著力的點是使用代號時也盡量都使用默認常用的符號,別自創新符號。
備註:
有看到推文有人提到數學式子,但我覺得數學式子跟代號又有一點微妙的不同,因為複雜的數學式子會有理解困難的問題,但代號應該沒有複雜的代號這回事 X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